霜鬢明朝又一年(【語苑雜談3】霜鬢明朝又一年——淺談古詩中的“又”字)
2022-08-24 10:32:15來源:滄州網

清代文學家沈德潛有語:“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逼掌胀ㄍㄒ粋€字,在古詩詞中有時韻味無窮、新意迭出,往往起到“一語破乾坤”的效果。
我們在平日的交談中,很多時候用到一個極普通的字眼“又”,無非就是表達再一次的意思,或喜或悲,意思和情感明明了了。但在古詩詞中,這個字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往往呈現著仕途的顛沛轉徙,寄寓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傳達著詩人的無奈凄楚,一個“又”字,道來幾許紅塵的蒼涼,道盡幾多世間的感慨。
“又”字中飽含仕途的艱辛寂寥,把漂泊異鄉的孤獨寂寞和深切的思鄉之情揉進其中。封建時代,統治者出于鞏固皇權的考慮,對于地方官員往往頻頻調換,那些離家千里在外為官的人就要年年轉徙,歲歲奔波,個中奔波勞苦自不必言,而每到一處,面對新環境油然而生的思鄉念親之情,會久久縈繞心頭,摧藏肺腑。
唐代著名詩人戴叔倫有兩首詩,其一《江鄉故人偶集客舍》“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其二《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第一首首句用一“又”字,描寫了深秋月又圓的景象,營造出孤獨寂寥的氛圍,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第二首尾句用一“又”字,書寫明朝又要奔波轉徙的境況,流露出常年在外漂泊的痛苦和無奈。兩首詩都把作客他鄉的孤獨寂寞情懷、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和長期在外、年年奔波的痛苦無奈之情濃縮進“又“字中。
“又”字中蘊含著歸期無限、思念故土親人而抱怨歲首年尾的情感,一年將盡,萬家團圓,而自己依舊在外漂泊輾轉;新的一年揭開第一頁,而自己又要奔赴新的任職之地,何時才能回轉家中,與親人團聚?那些被貶官荒涼之地的詩人們,飽蘸苦楚的淚水,揉碎思念的柔腸,在詩詞中點染情懷。
宋代詞人秦觀有《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其中“崢嶸歲又除”一句寫盡詞人內心對坎坷生涯的真切感受,“又”字寫出這崢嶸歲月年復一年,似乎每年都帶給作者希望,卻又年年讓作者失望,你看,又一個除夕到了,可漫漫貶謫時日怎熬得頭?悠悠歸期怎來得眼前?讀來不盡悲涼!
“明日巴陵道,秋山有幾重”(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人生就是這么無奈,剛剛聚首轉瞬又要分別,度過重重山水明朝又不知還要翻越幾重秋山,題目中的“又”字和詩句中的“又”字把亂世中人生的悲歡離合寫出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啊,圣明的君主,你難道沒有想到我王安石在這江南之地又度過了一個春秋,時日是多么煎熬呀。這“又”中既有埋怨,更有抑制不住的滿腔期待。
“又”字有時還借閨中女子之口,道出傷春懷人之意。你看,“東風又作無情計,艷粉嬌紅吹滿地”,極善作纏綿悱惻之詞的晏幾道借“碧樓簾影”處的女子之口表達對“春殘”的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之情。
趙令疇的《蝶戀花》寫得更是深切蘊藉,“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那位楚楚動人惹人憐的閨中之人將無端煩惱轉嫁到飛燕身上,怨它錯傳信息,致使簾內之人誤以為夫君即將歸家而空自歡喜,更何況是“又”一次誤傳信息,可不惱煞人也!“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又一個重陽到了,那在外任職的趙明誠可知易安居士心中的掛念和孤寂,這“又”是一聲輕輕地思念,一聲長長地嘆息,一陣幽幽的傷感,一腔深深的期盼。
易安居士在另一首《念奴嬌》中,則把幽怨之情附加上了抱怨之意,“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庭院本已冷冷清清,空空落落,偏又逢連陰天,綿綿細雨,一個“又”字怨意彰顯,原來這惱人天氣也這般不解風情!
一個普普通通的“又”字,一經躋身詩詞之中,便“情真意切”,令人咂摸不已?!坝帧敝杏腥松朗碌臏嫔o奈,“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又”中有報國無門的憤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陸游《鵲橋仙》);“又”中有對友情的珍重和惜別之情,“長恨相逢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姜夔《八歸·湖中送胡德華》)……
感謝古詩詞,感謝古詩詞中一個個活生生的字眼,給了我們體味古人情懷的空間,給了我們自由想象的空間。擁明月入懷,捧詩詞入手,品詩詞中的靈動字眼入口,人生豈不樂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簽:霜鬢明朝又一年,【語苑雜談3】霜鬢明朝又一年——淺談古詩中的“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