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學習了無錫市育紅實驗幼兒園王瑜老師的課程《如何用觀察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王老師用豐富的實踐案例,教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觀察,合理改進,逐步提升。
王瑜老師認為,教師應該基于觀察,對教育行為進行調整——觀察——調整,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重復提升。
一、精心守候,滿足個性化探究需求。
1. 減少消極等待,滿足幼兒不同興趣需要。
例如:針對孩子在幼兒園消極等待時間長的問題,第一個措施是取消早操,增加材料,延長時間,支持孩子在這個操場上能夠有各種各樣的鍛煉機會和需求,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鍛煉方式。比如臂力的發展、腿部的發展、速度的發展、力量的發展、靈活性的發展等。第二個措施就是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滿足幼兒多種游戲的需求。戶外活動形式和內容的改變,大大減少了戶外活動消極等待的時間,既使得每一處空間、每一種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價值,也極大滿足了幼兒多樣化興趣和需求的發展。
2. 改變材料單一,滿足幼兒發展水平需要。
例如:軟梯。怎么樣讓材料能夠變得更豐富更多元,能夠促進不同發展水平孩子的需求?措施就是分級分層設置標記。
再例如:棋類游戲。第一個措施是把各種各樣的棋按照難度進行分類,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需求,來進行合適的難度水平的棋類進行挑戰。第二個措施是增加一些趣味性記錄。
3. 避免視而不見,滿足幼兒主動探索需要。
例如:孩子對水缸里的螺感興趣,老師對這樣的現象做價值判斷,這個判斷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判斷孩子的興趣程度,他是不是非常感興趣。第二是判斷這件事有沒有價值?有哪些價值?老師從而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在教室里養螺,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機會,鍛煉孩子的科學認知、積極性、主動性、合作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適時捕捉,創造多樣化學習機會。
1. 審視生活活動中的學習時機。
例如:調整老師的角色,從警察。保姆、法官的角色,轉變為一個觀察者。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孩子的發展水平。但是孩子很多,老師一個人觀察不過來。那么就可以采取幾條措施:第一個措施是調整公約,共同管理,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管理的過程當中來。第二個措施是共同制定時間表,、餐點、飲水的記錄等生活環節讓孩子自我管理,老師把孩子制定的這些規則放在環境里面,提醒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第三個措施就是鼓勵孩子之間相互幫助,共同學習的自我學習意識。
2. 捕捉游戲活動中的學習契機。
例如:洗洗刷刷主題活動、輪胎擺放。教師應該走近孩子,靜靜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捕捉孩子的興趣需求和經驗水平,適時調整材料,不斷滿足幼兒在發展過程當中的需求,支持幼兒不斷獲得新的經驗。
3. 緊抓主題活動中的學習良機。
例如:在水培蠶豆的主題探索活動中,教師充分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巧妙地將探索的問題拋給了幼兒,將問題的探究過程看作是孩子的學習過程,相信每一個幼兒有一百種語言,有一百種問題解決的方法,幼兒在此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就大大增加了。
教師只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課程觀,用學習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生活,那么生活之中處處都有學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