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陵之戰(史上最客觀的評價還原最真實的夫差)
2022-07-21 19:32:35來源:滄州網
千秋功過說夫差
撰文:吳朗2019.9.12【摘要】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夫差,即位之初是一位極具才干,有魄力,有軍事才能的霸主。他先后夫椒敗越、艾陵敗齊、黃池爭霸、開鑿運河,其軍事謀略才能卓越。然而他窮兵黷武、剛愎自用,在其國敗身亡后,背負著千古罵名,成為一個悲劇英雄。筆者查閱了大量的史籍,試圖通過對史料的客觀分析,還原湮沒于歷史塵埃中吳王夫差的真實面目,為他做出一個公正的評價。
說起夫差,古往今來,作為亡國之君,其形象早已被約定俗成。在世人眼里,夫差的剛愎自用、窮兵黷武、錯殺伍子胥、聽信讒言、貪戀美色等弱點,是其亡國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關于夫差的評價似乎早有定論。
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傳》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2.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闔閭有頃召子胥,謀立太子,子胥曰:“臣聞祀廢于絕后,興于有嗣。今太子不祿,早失侍御,今王欲立太子者,莫大乎次太子夫差?!标H閭曰:“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統于吳國?!?/b>
知子莫若父,就連夫差的父親闔閭都是這么說,難怪許多文學作品把夫差塑造成一位昏君。
作為吳國第二十五代國君,吳王夫差即位之初是一位極具才干,有魄力,有軍事才能的雄主,他統治下的吳國是當時軍事力量最強的諸侯國。
歷史總是很殘酷,所謂“成則為王敗則寇”。吳王夫差作為春秋時代第四位霸主,僅僅歷時九年就國敗身亡,背負著千古罵名,他留下的深刻教訓依然值得警醒。
特定的歷史人物往往成為史學家研究的重要對象。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論及史家四長時,主張以德為首,而"史家第一件道德,莫過于真實"。所謂真實,舊史“對于所敘述的史跡,純采客觀的態度,不絲毫參以自己意見”。因而夸大、附會、武斷都是要不得的。史家應提倡實事求是,對舊史不可輕信,“十之七八應取存疑態度”。
怎樣客觀評價夫差的功與過,需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進入新時代,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歷史觀正確與否,關系人心聚散、國家興亡、民族盛衰。
筆者查閱了大量的史籍,試圖通過對史料的客觀分析,還原湮沒于歷史塵埃中吳王夫差的真實面目,為他做出一個公正的評價。
一 千秋霸業
1.復仇之戰——夫椒敗越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聞越國允常死,于是興師伐越?!蹲髠鳌ざü哪辍?:吳伐越?!ぁぁぁぁぁ峭蹶H廬因腳趾傷發而溘然長逝,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夫差使人立于庭,茍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夫差致力于富國強兵之術,經過三年的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強盛。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伐越,吳越兩軍會戰于夫椒。越王勾踐于是率大軍沿東苕溪直插太湖,其目的是突襲夫椒,然后作為跳板,進軍吳都?!对浇^書·記地傳》載:吳軍“變為奇謀,或北或南,夜舉火擊鼓,畫陳詐兵。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越軍進入太湖之后,陷入吳軍布下的天羅地網,五萬越軍轉眼間灰飛煙滅,只有越王帶領殘軍五千,困守會稽。為避免亡國之禍,勾踐被迫向吳請和,表示臣服。古人評價“春秋無義戰?!?b>孔子曰:“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伐侵攻不可勝數,而復仇者有二焉?!?/font>在春秋時代,夫差敗越,為父報仇,完全合乎《春秋》“恥伐喪而榮復仇”之義。夫椒敗越之戰,是夫差第一次參與決策并主導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同時拉開了吳國爭霸的序幕。
2.成名之戰——艾陵敗齊
夫差即位之前,秦霸西戎,齊威東方,晉吞西北,楚強江淮,形成四國各自稱霸的格局。公元前546年弭兵會盟后,晉、楚、齊、秦四強國,都因國內矛盾尖銳化被迫放松爭霸斗爭。
吳王夫差戰勝越軍后,便一心爭奪中原的霸權,他將戰略重點指向北方的齊國,然而夫差的伐齊戰略受到了伍子胥的極力反對。
《國語·吳語》記載了: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左傳·哀公十一年》 :甲戌,戰于艾陵,展如敗高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于公。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國書、高無邳率師伐魯。魯哀公急忙派人向吳請援。吳王夫差于四月初離吳北上,橫渡長江、淮河,千里行軍,于五月中旬到達魯都曲阜,與魯師會合,向北進軍。
艾陵之戰,吳軍大勝。齊國將領公孫揮戰死沙場,中軍元帥國書及大將閭丘明、公孫夏、東郭書、陳書等被俘,后被吳軍所殺。10萬齊國大軍,除少數逃脫之外,全部被殲于戰場。革車、甲盾損失殆盡,光是被繳獲的就有800乘。艾陵之戰是春秋列國之間一次規模最大而又最徹底的殲滅戰,寫下了公元前七世紀到五世紀初最慘烈、最驚心動魄的一頁。由于伍子胥反對征伐齊國,因此艾陵之戰是吳王夫差爭霸中原親自主導的著名戰役,足見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3.黃池之盟——吳晉爭霸
公元前482年,夫差帶領大軍來到衛國的黃池,約天下諸侯前來會盟,要大家推他為盟長?!妒酚洝翘兰摇罚?b>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說:‘于周室,我為長?!瘯x定公曰:‘于姬姓,我為伯?!w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font>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爭長,趙鞅時從,卒長吳?!?/font>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吳王夫差十四年,因北大會諸侯于黃池,以令周室?!?/font>
為什么司馬遷會有兩種自相矛盾的記敘,原來另有隱情。查閱《國語·吳語》:于是越王句踐乃命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泝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句踐乃率中軍泝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吳、晉爭長未成,邊遽乃至,以越亂告。吳王懼,乃合大夫而謀曰:“越為不道,背其齊盟。今吾道路修遠,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 原來夫差與晉國在黃池爭霸之時,越王勾踐卻派兵偷襲吳國,夫差為慎重起見在黃池爭霸之初以晉為長。
夫差聽從了王孫雒的建議“今夕必挑戰,以廣民心。請王勵士,以奮其朋勢。勸之以高位重畜,備刑戮以辱其不勵者,令各輕其死?!?/font>《國語·吳語》記載了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旌、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娊試W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三路大軍,開到會盟地點附近,擺開陣勢。天剛蒙蒙亮,吳王夫差親自鳴鼓發令,三萬人一齊大聲吶喊,那聲音簡直像天崩地裂一般。
《國語·吳語》 :晉師大駭不出……晉乃令董褐復命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眳峭踉S諾,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
由此可見,在黃池之盟的不利之時,夫差善于聽取建議,處變不驚,他一方面激勵將士向晉國展示鐵血強軍,從氣勢上戰勝對手,另一方面在奪得歃血為盟的主導權后,不失時機的安全回到吳國。黃池之盟反映了吳王夫差高超的應變能力,奠定了吳國成為新霸主的地位。
4. 開鑿運河——便利古今
吳王夫差在北上爭霸前曾兩次開鑿運河。第一次開鑿運河是吳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王以后,為準備戰勝齊國爭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從邗城(今江都)開鑿邗溝至末口。第二次是公元前482年,即相隔4年夫差為北上爭霸“挖深溝北連沂水,西接濟水”,值得強調的是兩次“挖深溝”(開鑿運河)的直接目的都是用于運兵作戰。兩次開鑿運河的功能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溝通錢塘江、長江與淮河三大水系,第二次是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與黃河四大水系。
吳國最終滅亡了,夫差當年勞民傷財的無心之舉卻為后世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千年之后,隋煬帝楊廣在此基礎上修建了“京杭大運河”。
二 亡國之恨
1. 放虎歸山——敗越不滅
夫椒之戰越軍戰敗后,勾踐采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請其勸吳王夫差允許越國臣服吳國,所謂“臣事吳、男女服”。伍子胥聞之,極力反對“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font>——《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而,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伯嚭之言,答應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夫差為什么不乘勝追擊滅掉勾踐以除后患呢?“清華簡”的出現似乎解開了這個千古疑問。
2008年,清華校友從境外拍賣,得到了2388枚戰國竹簡,隨即捐贈給了清華大學,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清華簡”。2017年,清華簡研究團隊發布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其中最重磅的文章叫《越公其事》 ,原文如下,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于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篤,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乃懼,許諾。
解讀這段文字,夫差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剿滅勾踐,是他認為吳軍遠離國土,戰場上情況多變,而且征戰到現在吳軍善于作戰的將士傷亡過半,道路遙遠,后備不濟,如果繼續追殺,勾踐的八千將士必將決死一戰,夫差權衡之下,決定答應越國的臣服。
實際上,吳王夫差不滅越國還有一種政治背景。在春秋時代,絕其國嗣、毀其社稷、占其土地的滅國方式是極其罕見的。當時楚國對吳、越兩國政治文化產生了強烈影響,作為春秋時期吞并小國數量最多的國家,楚國武力征服小國之后,楚國會在原址或者遷址重建這些國家的社稷。這些國家就不再是周天子的藩臣,而是楚王的私屬。
當時吳國的相國伍子胥與伯嚭,以及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和文種,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楚國人。也因此,吳越兩國的爭霸邏輯、滅國行為都逃不出楚國的既有范式。
后來勾踐戰勝夫差,“吾置王甬東,君百家?!?/font>——《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也沒有殺死夫差,就是上述原因很好的證明。
作為吳國之主,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諫言消滅越國正是基于上述兩點考慮的,因此貿然定論夫差剛愎自用是不夠嚴謹的。
2. 戰略錯誤——北上伐齊
公元前484年發生的艾陵之戰,然而這場勝利只是吳王夫差在戰術上的一次勝利,在對外戰略上來說卻是一次錯誤。
《國語·吳語》記載了這樣一段話,申胥進諫曰:“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ぁぁぁぁぁそ裢醴窃绞菆D,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將必越實有吳土。伍子胥認為齊國、魯國不會渡過長江和淮河來與吳國爭奪這兒的土地,將來一定是越國才會奪占吳國的土地。
為什么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諫之言,而執意率軍渡淮水遠赴艾陵與齊國決一死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當時諸侯國之間利益與矛盾的沖突。
公元前483年,發生了一件擾亂震動了整個魯國的大事。齊國大夫田常企圖在齊國作亂,取國君而代之。他利用國君,以國君的名義命令高氏、國氏率領軍隊去攻伐魯國。魯國只是個春秋時的小國,根本無力抗衡,形勢極為危險。
孔子為保魯國,派弟子端木賜出使?!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酚涊d:“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font>
夫差敗越后,滿懷雄心壯志。國力強盛后,欲問鼎中原。子貢的說辭打動了夫差的神經,加之伯嚭的極力鼓動,伍子胥的諫言反而受到夫差的惱怒。夫差在此時頭腦還是清醒的,他說:“您所言極是。但是我憂慮的是,越國有報仇之心,待我滅越以后再北上救魯如何?”子貢說:“當今之諸侯國,惟齊與吳最為強盛?,F在齊以萬乘之國而伐千乘之魯,與吳國爭強,我為大王深感憂慮,特請大王救魯伐齊。救魯可以顯名,伐齊則有大利。大王揮師北上,誅暴齊,服強晉,存亡魯,鎮撫泗上諸侯,一舉而稱霸,利莫大焉?!?/font>吳王大喜,就讓子貢出使越國。
越王勾踐在子貢的建議下,主動送來重金向吳國示弱,夫差這才放心北上伐齊。夫差在艾陵之戰取得了勝利,但也消耗了巨大的國力財力,同時留下越國以至養虎為患,為后來越滅吳埋下伏筆。
3. 決策失誤——息民不戒
據《國語》記載:吳王夫差還自黃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種乃唱謀曰:“吾謂吳王將涉吾地,今罷師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日臣嘗卜于天,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其民必移就莆蠃于東海之濱···”
夫差在黃池與晉國爭霸時遭到了越國的偷襲,他回到吳國之后,國家發生了大面積的自然災害,糧食匱乏,吳國子民生活艱難。許多解甲歸田的士兵被迫遷徙到海濱去挖深蒲、拾蚌蛤充饑。
為了麻痹夫差的警惕性,為了掩蓋越國攻吳的意圖,勾踐在公元前476向楚國發動了佯攻。(哀公)十九年春,越人侵楚, 以誤吳也。——《左傳·哀公十九年傳》。勾踐這么做其目的是要迷惑夫差,誤導他相信越國已經把對外戰爭的重點轉向了楚國,吳國可以放心地卸甲養民了。
正因為被越國聲東擊西的戰略意圖所蒙蔽,加上伍子胥已死,吳國沒有謀臣看穿越國的真實意圖,夫差在天災人禍之時,為了體恤百姓的生活困苦,他沒有整軍經武,反而將軍隊解散,以求休養生息。正是夫差“息民不戒”的錯誤決策,導致吳國快速滅亡,留下了千古亡國之恨。
三 悲劇英雄
1. 弱化夫差——緣起何時
明清以后的演義、戲劇將夫差塑造成一個昏君,正是源于《史記》中關于夫差的記載。這與司馬遷對歷史上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國君持否定態度有關。
司馬遷所處的正是西漢武帝時,青年時代的漢武帝派兵遠征匈奴,對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促進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司馬遷在《史記》中大力頌揚了漢武帝的豐功偉績。然而,在建元以后,由于漢武帝多欲,好大喜功、過度濫用民力,超出了國家和百姓所能負擔的極限。
吳王夫差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造成的國力日衰與晚年的漢武帝極其相似。司馬遷借對夫差的否定和批判正是想通過歷史教訓給漢武帝敲響警鐘。
然而,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夫差在即位之后連年征戰最后稱霸中原,其軍事謀略才能卓越,司馬遷沒有褒揚,反而有意弱化夫差的形象。原因何在,實際上是與司馬遷的經歷有關。司馬遷受先秦儒家思想影響,他推崇孔子“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的思想。當他滿懷抱負專心著述《史記》時,卻因李陵事件慘遭宮刑。他對先秦儒家倡導的見辱則死、動則自殺的殉道精神持否定態度,主張忍辱負重,能“棄小義、雪大恥”的發奮有為。因此司馬遷對伍子胥以及勾踐的遭遇充滿了同情。
后世文學作品包括演義、戲劇講述了勾踐獻美女西施給夫差,夫差因沉迷西施美色而建姑蘇臺,實乃無稽之談。翻看古代歷史典籍,找不到這方面的記載。
《山水記》云:登姑蘇之臺,“高望三百里”;《吳郡志》引《洞冥記》云:“吳王夫差筑姑蘇之臺,三年乃成,盤旋詰屈,橫亙五里”。姑蘇臺原為闔閭所建。夫差重建姑蘇臺的真正目的是一座進攻越國的軍事要塞。因為在姑蘇臺上隨時可以監視越國方面的一切舉動。
姑蘇臺下兩里處的太湖里,停泊著當時規模最大的戰艦——艅艎號,吳國最精銳的水師和岸邊則駐扎的軍隊隨時待命而發,可以兩棲作戰,姑蘇山上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公元前482年六月中旬,越軍乘吳國大軍遠離本土、北上在爭霸之際,襲擊吳國。越軍并沒有攻取吳都,而是焚毀了姑蘇臺,搶走了艅艎號戰艦,可見勾踐深知姑蘇臺的作用。吳越兩國軍事力量對比的天平第一次傾向了越國。
2. 至情至性——王者風范
夫差亡國,印證了孔子《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的名言。
然而在漢代對夫差的評價并非如此。漢文人論吳越事,并不居囿地域觀念,而循儒家道德論,尚吳卑越。夫差敗越又釋越,符合“尊禮重信”和“恥伐喪而榮復仇”的春秋道義。故而夫差復仇,棲勾踐于會稽為春秋所榮,而釋越不誅,以示仁義,亦合春秋之義。故越籍人趙曄著《吳越春秋》,前后各五篇分別記吳越事,所標卻內吳外越,其“疏本國而親敵國”就不難理解了。
相反,漢士大夫論勾踐,在用人及韜晦謀略方面勝夫差,并沒有稱賞他有何仁政善行。董仲舒反對將勾踐及其主要謀臣范蠡、文種稱“仁人”,因為“《春秋》之書戰伐也,惡詐擊而善偏戰”,偏戰就是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既然“春秋之義,貴信而賤詐。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越乃“為詐以伐吳”,自然為世人所不齒?!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勾踐在功成之后令文種自殺足見勾踐為人陰險狡詐、卑鄙無情。
據《吳越春秋·夫差傳》記載,夫差殺了子胥后,嘗問王孫駱,殺子胥是錯誤嗎?王孫駱曰:“臣聞‘人君者必有敢諫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交’,夫子胥,先王之老臣也,不忠不信,不得為前王臣?!眳峭踔行膼熑?,悔殺子胥。 可見夫差已有悔過之心,其心懷坦蕩。
《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二十三年(公元473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熳詣q死。”夫差寧可悲壯地死去也不愿茍且地活著。相比勾踐嘗糞而忍辱偷生,夫差死的有尊嚴。
《吳越春秋·夫差傳》 :吳王臨欲伏劍,顧謂左右曰:“吾生既慚,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孫圣;使其無知,吾負于生。死必連繴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復重羅繡三幅,以為掩明,生不昭我,死勿見我形,吾何可哉?”吳王夫差因自己的過錯導致亡國,臨死要蓋上頭巾,無臉見先王于地下,足見其有廉恥之心。
縱觀夫差的一生,他是一個尊禮重信、心懷坦蕩、識廉恥、有悔過、至情至性、有王者風范的悲劇英雄。夫差的至情至性與勾踐的陰險狡詐形成對比,令人感慨。
吳國被越國所敗,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夫差對爭霸的性質、目的不明,夫差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略,一個急于求成的并不適合吳國的戰略。一系列超過其國力承受力的迅速擴張,導致了它的速亡。1977年出土的戰國初期中山王九鼎銘文中,有“大而耗,富而驕,眾而囂”這樣的警語,也可反思吳國滅亡的原因。
原創作品。2019年12月1日,韓國、日本以及蘇、錫、常三地的吳文化學者和專家們相聚于無錫,參加第二屆“夫差論壇”。該文入編《吳王夫差及吳文化在韓、日論壇文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