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希均(【女紅軍故事】錢希均:革命一生初心不忘)
2022-07-26 03:32:32來源:滄州網

紅軍長征行進的隊列中,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縱隊第十五大隊,是一支由上百人組成的特殊編隊,他們裝備的武器,不是長槍刺刀,也不是炸彈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擔挑子。肩挑手扛的擔子里,載有黃金150斤、白銀840斤,以及大量的珠寶、銀元、蘇維埃國家銀行印制的紙幣,還有幾臺死沉死沉的印鈔機和鑄幣機……為了實現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守護紅色金融僅存的微弱火種,服務黨中央財政需求,保障紅軍物資供給,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銀行,被挑在了肩上,踏上了征途。而錢希均,就是國家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錢希均(1905-1989),浙江諸暨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與毛澤民結婚,并協助毛澤民辦工廠,創辦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統一蘇區貨幣。1934年隨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任中央縱隊運輸大隊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輕工業部人事司副司長、辦公廳副主任等職。
挑著銀元換蘇幣錢希均,1931年進入蘇區,在瑞金擔任中央政府機關黨支部書記,丈夫毛澤民擔任蘇維埃政府國家銀行第一任行長,錢希均任會計,夫妻二人協力同心,為了改善根據地的財政和經濟狀況,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遵義,她協助毛澤民發行蘇維埃錢幣,用繳獲的大量珍貴的食鹽低價出售,使紅軍手中的蘇維埃錢幣能夠在市場上購買東西,活躍遵義市場,補充廣大指戰員的物資需要。紅軍離開遵義時,她又協助毛澤民,每天挑著大量的銀元在街市上回收蘇維埃錢幣,用銀元換回老百姓手中的蘇幣,使老百姓不因紅軍撤離遵義而受經濟損失。
捉虱子的樂趣在長征中,由于行軍緊張,衛生條件差,大家經常不洗臉,不洗澡,不脫衣睡覺,住處也不定,老百姓房子、草垛、墻角、野外,什么地方都睡過,女紅軍的頭上、身上長滿了虱子。虱子多到什么程度,有一個細節足以說明。過完草地上的一條河,走在后面的錢希均,遠遠看到哥哥錢之光搖搖晃晃地走過來,就站住等她。錢之光掛著根棍子,手上提溜著一件用草繩捆著的毛衣,一瘸一拐地走著,什么行李也沒有了。臉上瘦得不成模樣,腿卻水腫得厲害,樣子十分可憐。等他走近,錢希均問是怎么回事。錢之光嘆息一聲,告訴她,行李都放在馬背上,過河的時候,由于河水流得急,把馬沖走了,只剩下一根棍和一件毛衣,這件毛衣還是錢希均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時候買了送給他的。她接過毛衣一看,都破成了一個個洞,洞里藏著一堆堆子,蠕動著,看了讓人汗毛都要豎起來。錢希均接過毛衣,坐下來捉虱子,捉了半天也沒有捉干凈。
對這種現象,彭德懷用一句精辟的話概括:“無虱不成軍,沒有虱子的不算長征干部!”
女紅軍身上的虱子更多,渾身刺癢難耐。尤其在行軍走熱了身體,或晚上睡暖了身子,虱子得到適當的氣溫,便放肆地活動起來,在身上到處蠕動,弄得人全身的神經都緊張起來。休息的時候,姐妹們便圍在一起互相捉頭上的虱子。捉虱子遂成了一種樂趣。
徐特立還編了一個“捉虱舞”,他在路上和到了瓦窯堡、延安,都親自表演過。舞蹈動作很簡單,但他表演起來卻很有趣。只見他將羊皮反過來穿,羊毛露在外面,戴個破氈帽,左一舉,右腿一抬,身子一歪,然后右手一舉,左腿一抬,身子一歪,搖搖扭扭地走出場來。兩只手輪番到羊毛里拽拽,裝著捉住一只虱子,口里說:“虱子!”放進嘴里“嘩剝”一聲,又肯定地說:“是虱子!”就這樣手腳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嘴里連連地說:“虱子!虱子!”“又一個,又一個!”由于他幽默的長相,幽默的神態,幽默的表演,逗得大家笑疼了肚子。
以后女紅軍覺得捉虱子太費事,捉不勝捉,索性剃成了光頭。鄧六金學過理發,她便施展自己的技術,教會了大家理發,互相推成了光頭。禿顱怕人笑話,便做個帽子戴上。有時,調皮的小伙子突然出現在她們背后,一把將她們頭上的“遮羞帽”摘掉,然后連聲叫道:“尼姑!尼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這已成了一樂,男戰士叫她們“尼姑”,她們自己也互叫“尼姑”。
錢希均同志參加革命六十五年來,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貫忠于黨,忠于人民,忠共產主義事業。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整整奮斗了一生。她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簽:錢希均,【女紅軍故事】錢希均:革命一生初心不忘